郑杨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科
《国际循环》:2011年心肺脑复苏指南中关于心跳骤停的抢救步骤与2005年的指南相比,主要有哪些变化?
郑杨教授:这个变化用一句话来说,由传统的心肺复苏ABC的顺序变成了CAB,这样的变化是这次指南中最突出的变化。
《国际循环》:新指南关于“胸外按压先于通气”的改动,是基于什么原因?
郑杨教授:我想首先CAB的心肺复苏可能比ABC的心肺复苏更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率。当然还有些其他,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,做口对口的通气,这些抢救措施可能延误胸外按压的效果。这是如何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。保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的实施。这就涉及几个方面,例如按压的频率,是有效心脏按压的标志,他提出大于100次/分钟,这是维持正常冠状动脉灌注压和脑灌注压非常重要的指标。还有就是按压的幅度,我们提倡用力按压,标准是至少按压5厘米,证实5厘米比4厘米取得了更好的按压效果。
《国际循环》:新指南对于高级生命支持的推荐的药物有没有变动?小儿心跳骤停的急诊抢救策略有无变动?
郑杨教授:在药物方面今年的变动不是很大,如果说指南在后续治疗药物中有什么变化,还是一些其他方面,如气道管理,二氧化碳波形监测,确定气管插管位置和通气的效果。还有低温治疗,保证很好的供氧的情况,这些都不是新话题,只是增多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。在抢救过程中没有太大的变化,例如肾上腺素过去从小剂量,到现在的大剂量,又回到原来的注射剂量。
crackcrack